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
来源:南安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:2016-11-08 17:05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,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,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。”文化自信是更基础、更广泛、更深厚的自信,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,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。
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是中华民族的魂魄,是凝聚力的根本,坚定文化自信首要是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,需要我们用心地学习、理解、感悟和把握。上世纪西方最著名、影响最大的学者罗素曾如此赞扬中国文化,“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,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,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体。”在世界四大原生文明之中,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来没有中断过的文明,5000年的文明给了我们很丰富的养料,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根基。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,中华文化是一种求同存异的“和文化”,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、兼容并蓄的气度同世界交流,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长处,使我们民族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技等诸多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,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、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、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、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、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、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,闪烁着我国各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光芒,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,造就了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民族精神。
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,需要我们倍加珍惜、认真汲取和大力弘扬。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这“八维”是中华文明的核心,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和追求,它们连带着对国家、民族和人民的责任。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患难中前进、在患难中发展,之所以能够在改朝换代、外敌侵略、政治运动、自然灾害中得以传承,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的知识精英,在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,来捍卫这个文化。然而,传统文化走到今天,却面临着日渐式微的严峻现实。当我们面对着要不要读本民族的经典都会常被拿来热议的时候,面对着我们的传统节日、传统饮食、传统服装、民族英雄、历史记忆没有热情的时候,面对着中秋节成了月饼节、端午节成了吃粽子的时候,我们民族的价值观,正在这样地大量地、悄然地流失,距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远。相反的是当前外来文化从精神到躯体,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孩子们对圣诞节、愚人节乐此不疲,吃的是肯德基、麦当劳、比萨饼,穿的是耐克、阿迪,看的是米老鼠、奥特曼,崇拜的明星是乔布斯、科比,一心一意想着出国留学、海外定居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,文化存则民族存,文化亡则民族亡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要有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,千万不能丢掉中华传统文化,要不断吐故纳新,取传统文化恒久之精华,去旧文化陈腐之糟粕,在学习外来文化时,既坚持自己独特的根基,又博采世界各民族之众长,才能建设起中华民族活力喷薄、丰富多彩、昂扬向上的共有精神家园。

坚定文化自信,就要用心进入历史,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、营养和力量。历史是一面镜子,历史也是最好的老师,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、明得失。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历史的重现,重温本国的历史能够找到今天的影子。历史中有文化的根,以“讲仁爱、重民本、守诚信、崇正义、尚和合、求大同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,跨越了时空,超越了国界,富有永恒魅力、具有当代价值,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,对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着巨大的生命力。缺乏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,就难以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,未来发展就会失去方向。源远才能流长,我们只有用心进入历史,怀着温情和敬意去寻根溯源,才能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并做到融汇贯通,才能认清现实、把握未来,才能做到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
中华文化造就着我们的民族灵魂。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,唯有他发扬起来,中国才有真进步。(作者:市纪委 叶荣发)

【责任编辑: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