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“没公车不下乡”背后的“懒政怠政”思想
来源:南安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:2016-11-09 17:04

不久前,新华社记者在河南、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,有的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,或车补不到位等,出现了“没公车不愿下乡”“尽量少下乡”的情况。这折射出了公车改革实施以来,部分干部的状态和心理。

公车改革对破除车轮腐败、减少巨额财政支出、提高公车使用效率,具有重要的意义,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。但是,公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和问题,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、一帆风顺,在推行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不愿下乡、少下乡、少调研问题。

梳理一下“不愿下乡”、“尽量少下乡”的原因,除了客观存在的公车数量陡降、公车使用审批较为困难,部分地区财政承担能力弱、车补资金不到位等原因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干部主观上存在攀比心理。有的干部觉得开公车是一种身份象征,开私家车下乡心理有落差;有的干部把车补当成新福利,下乡多了,油费飙升,比较吃亏;有的干部心态不平衡,为什么总是我下乡?大家都有车补,凭啥我要跑的远……

“没公车不愿下乡”的理由有很多,说到底就是“贪图安逸、消极被动,只想做官、不想做事”的“懒政怠政”思想在做崇,没有把“为人民服务、做人民公仆”当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。我们党自建党以来,在各个时代都涌现出无数优秀党员,他们都把下乡进村入户作为密切联系群众、改进工作作风的有效途径,通过下乡了解群众诉求,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。焦裕禄经常徒步下乡,足迹遍及兰考大地;援藏干部孔繁森两年时间跑遍了不通公路的阿里地区96个乡,行程8万公里;谷文昌把县里配的吉普车让给了医院,每次下乡都骑自行车,他说:“还是单车用起来方便,和群众容易搭话。”……与焦裕禄、孔繁森、谷文昌等人民公仆相比,那些把使用公车下乡作为身份象征,以及将下乡补贴作为福利的干部安能自容?

习近平总书记曾感言,“上山下乡的经历,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。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,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,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。”党员干部要警惕“没公车不下乡”背后的“懒政怠政”思想,要在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中塑造坚强党性,想群众之所想,急群众之所急,帮群众之所需,切实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;要深入基层、深入群众,脚踏实地、真抓实干,帮助基层群众排忧解难、脱贫致富。(作者:市纪委组宣部 陈贤昌)

【责任编辑: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