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年似水,转眼间,婆婆去世已三年,可她常说的“千金买户,八百买邻”“远亲不如近邻”等,我们犹言在耳。公公也常教导我们:“只顾自己的人,和邻居合不来。”两老人这样说,也这样做。邻家孩子谁有个头疼脑热的,他们总热心地上前指点药方(在这一方面,他们还是挺有经验的);谁家夫妻吵架闹矛盾,他们也总是循循开导,劝其和睦……街头巷尾的人遇见我,常对我说:“你们家那俩老人真是好老人!”听后,我内心总是特别骄傲,也越发地尊敬他们。
我们住的这栋楼靠山,山上树木的落叶常飘落在储藏间的楼板上(储藏间独立一排,前有空地),飘着飘着,有时就堆了厚厚的一层,里面间或夹杂着从楼上扔下来的垃圾。每每这时候,公公便会从储藏间后边靠山的地方爬上去,然后把树叶扫成堆,装在袋子里,再背下来,倒在垃圾堆里。我有时不理解公公年纪那么大了,为什么还要这样爬上爬下扫那些落叶,反正又事不关己。可公公却说:“只是花一点功夫,扫干净了,住楼上的人看着清清爽爽的,多舒服。”我不以然地点了点头。
我们住的这栋楼不是小区,没有专人管理打扫卫生,所以储藏间前的空地、楼梯等公共场所就时常横躺着塑料袋、纸屑等杂物,而这些地方就成了老公的专属地。记得有一次,我下班回来,刚走到楼梯口的时候,就听到了一阵“刷刷”的扫地声,不用猜,我也知道,又是老公在扫储藏间前的空地了。走上一楼,果不其然,只见他正挥着竹扫把,一下一下卖力地扫着,落叶、纸屑、袋子等垃圾像着了魔似的,挤在了一堆。尘土则肆意地飞扬着,落在了他的头发、衣服上,像染了一层霜,灰蒙蒙的。
这时,走来了一位邻居,她笑着对老公说:“又是你再扫啊,扫得真干净。整栋楼就只有你扫,没有你,可不知要脏成什么样,可是有的人还不珍惜,随地乱扔垃圾,真是太没素质了。”老公听了,抬头笑了笑说:“公共地方总得有人扫,谁扫还不都一样。反正我现在也没事,扫扫不要紧。”邻居笑了笑,上楼了。我不爽地走到老公的身边,小声地嘀咕着:“说得真好听,只会说,不会做。你扫了这么久,也不见有其他人被感化,来扫扫这自家外的地,就只你会扫。”老公不满地看了我一眼,说:“都是一栋楼的,别计较。忘记妈说的,千金买户,八百买邻吗?”我无奈,瞪了他一眼,帮他拿畚斗去了。
楼下的过道没安电灯,一到晚上就黑乎乎的,时不时有人摔了,或磕了,给大家的出入造成了极大的不方便。老公就主动从家里引电线下来,装上了电灯。一到天黑,那明亮的灯光就准时亮起,照得那里亮堂堂的。邻里出入,碰到我,总忍不住说:“多亏你们安了这灯,晚上再也不用怕走到那里瞧不见路了。”“这灯给大家带来了方便,真是谢谢你们了!”我听了,心里释然了,是啊,正如老公所说的,我们只是出了点电费,花不了多少钱,却给大家带来了方便,何乐而不为呢?
渐渐地,我理解了老公和公公的做法,因为我从女儿的身上明白了他们那样做是对的。在他们的耳提面命、熏陶感染下,女儿对人也总是很热情。出门遇见人,总能“叔叔好”、“阿姨好”地主动打招呼;邻家小孩摔倒了,她会连忙跑过去把小孩扶起来,还轻声地安慰他别哭;晾在外面钢管上的衣服、毛巾掉了,她会捡起来,重新挂好……现在如果她爸爸在扫储藏间前的空地,她也会上前帮忙,拿起小扫把,有板有眼地扫着。站在阳台观看这一幕的我,内心时常盈满了小小的感动与骄傲,只觉得是那么和谐,那么美好!是啊,邻居与我们抬头不见低头见,如果能做到相互关心,相互谅解,那不就给自己和他人都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吗?我也忍不住了,走上前搭把手……
“人到难处邻里来”。婆婆去世时,邻居们都纷纷主动来帮忙,
有的端茶送水,有的煮饭炒菜,有的组织人员准备各种仪式……沉浸在失去亲人悲痛中的我们,内心仍能感受到这来自邻里之间的点滴温暖。
事后,我深深体会到能结为邻居是种缘份,邻里之间的友好关系是社会和谐环境中的一朵鲜花,这朵鲜花需要大家浇水呵护,才能枝繁叶茂,连成大片花圃,整个社会才能更加美丽和谐、温馨。
我爱我家。然而,没有国哪有家,“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,千万个家庭有好的家风,国家就和谐稳定、蓬勃向上、国富民强。让我们重视家风、端正家风、涵养家风,共同创建社会文明新风。
(作者及工作单位:李翠迎,南安市第三小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