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盲母亲启童蒙
来源:南安市纪委监察局 发布时间:2017-11-21 17:17

白驹过隙,母亲辞世已整整三十四年了。无尽的缅怀中,忆及慈母开启我童蒙的画面,总是那样刻骨铭心,话题随之汩汩流出……
  生在三年困难时期,学在十年文革时期,正处于极需书籍滋养的懵懂幼年,我却不幸遭遇到一个无书可读的病态时代。我自幼酷爱读书,一张破报纸几行旧书页即使掉在地上脏兮兮,我照样捡起看得津津有味;一行充满火药况味的标语,一张摆出战斗架势的海报,也会令我伫立一瞥,其实大都看不懂。
  这深深的书缘,源于母亲的直接启蒙。
  记得我正式读的第一本书是《昔时贤文》,就是在小学时接触的。书是我从人家贩卖的废纸堆里捣鼓出来的,薄薄的纸质已泛黄,但字迹还算清楚,书价只几分钱,钱是节俭积攒的。家父只有几年蒙馆的学历,初通文墨,能写一封简易家书。他总希望我通过读书出人头地,超过他们这一辈人;但父亲忙于营生,“言传”有余而“身教”不足,家教的责任历史地落到母亲身上。
  自幼清秀的母亲,乃是一个文盲,如何启蒙教诲孩子呢?说来有一番奇妙的故事。
  母亲算是生于书香门第,外祖父系闻名遐迩的郎中,又精通古文,是乡下能舞文弄墨的秀才,备受乡邻钦敬。家学渊源本应使母亲成为大家闺秀,可惜可叹的是生不逢时。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,拧成禁锢妇女精神的一股无形绳索,套住无数女子目不识丁,无以自我解放,更遑论文化浸润的升华。
  较之于同时代女子,母亲算是有一点幸运,还进过两礼拜私塾。她极其珍惜同辈女子严重缺失的读书良机,即便仅有两礼拜,她也如手中紧攥一件珍宝不放,刻苦专注。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。私塾讲究反复诵读,熟师督促弟子不断高声诵读,达到多背熟记,母亲就这样跟读过些许蒙学之书,因为只停留在“读”的层面,依然斗大字不识一个,还是文盲妇女。
  奇妙的是,母亲聪慧,脑活心灵,虽不博闻却强记,诵读过的蒙文居然过“耳”不忘,几十年后几乎记忆如昨,舅父生前说她能背诵《三字经》《千字文》《贤文》以及孙中山遗嘱等或成篇或片断的文字。长大后我曾当场验证,母亲果然倒背如流,证实舅父大人断言不虚,这件事很叫我这个患健忘症的庸辈佩服得一塌糊涂。
  《昔时贤文》是母亲一生至爱且熟烂于心的蒙学教材。《昔时贤文》,又名《增广贤文》《古今贤文》,是我国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,成书于明清,以琅琅上口的韵文体编纂而成,内容浩瀚,涉及天文地理、社会人伦、历史沿革、典章制度等,围绕为人处世的主旨,尽管不能极言字字珠玑,句句金玉,然一卷道德文章,绝不逊于庙堂之文大雅之作,尽管书中一些观点需要合理扬弃,但瑕不掩瑜,该书仍闪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芒。
  母亲自然没能力参悟其中奥妙,但她内心明白它的价值,知道朗朗上口、易诵易记的童化特点,对一个孩子修身启智寓教于乐的重要。
  洁癖又勤奋,使母亲整天里外忙碌。不过,劳作之余不忘发挥“特长”,经常对我们吟道:“昔时贤文,诲汝谆谆。集韵增广,多见多闻。观今宜鉴古,无古不成今……”母亲吐字清晰吟声清脆,散发着一种女人特有的矜持之美,不像父亲吟哦起来翘腿拍掌摇晃脑袋,颇具几分书塾先生的神韵。
  奇妙的诵书声音通过母亲圆润的声带,袅袅飘荡在家中,多少抚慰了浩劫年代的痛楚和无奈。然后,我们认识一些字的孩子照书跟读几遍,再逐句背诵,母亲笑了,旋即宣布:能背一页奖赏10分钱。父亲是小摊贩,每天有一些硬币零钱,硬是挤出一点充当奖金。当时几文钱都是很可观的,我一时激动得发愣了,感到读书真好!
  母亲的“奖读”政策,如甘霖浸润我刚拓荒而遇旱的心灵书田。
  她常引书里格言警句来训蒙诱导我们,每每随机地脱口而出,又准确生动,俨然满腹经纶。孩子的耐久性是短暂的,读了几行就顽劣起来了,这时母亲就说:“有田不耕仓廪虚,有书不读子孙愚。”“读书须用意,一字值千金。”
  从《昔时贤文》和母亲这两本“书”中,我逐渐读出——怎样治学修养: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;怎样待人接物:“在家不会待宾客,出外方知少主人”;怎样纳谏听言:“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”;怎样崇俭戒奢:“历鉴古今多少事,成由勤俭败由奢”;怎样淡泊名利:“流水下滩非有意,白云出岫本无心”;还有那些似懂非懂却很哲理很诗意的妙句:“古人不见今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”……
  懵懵懂懂的童稚,母亲给我的熏陶自不待言,尤其处于精神食粮奇缺的“书荒”岁月。及至长大而为人父亲和为人师表,益发感到这种影响已浸透到骨髓,甚至左右我的人生轨迹,自然也会感染着游戏机中成长的下一代。
  我钟爱书籍,以后如饥似渴地读了不少书,业余发表几十万字作品,正式出版散文专著,校编一些地方文史资料,加入福建省作家协会,被聘为南安市政协文史委员与南安市侨史学会秘书长。一生与文字打交道,小有成果,获得一些奖项。这一切无不发轫于书籍的启蒙,尤其是母亲的家教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推力。
  作为一介语文教师,有时课堂上我会有机而自然地吟出《昔时贤文》文中的些许妙语佳句,及时点睛,令满堂生辉,弟子们常误以为我是那个满肚子学问的三味书屋老先生。
  前写年我特意购几本《昔时贤文》馈赠友人、学生和儿子,在扉页我为儿子写下赠言:“昔时贤文,以此为鉴,与你共勉并献给你平凡而伟大的祖母!”争气的儿子如今也成为研究生了。
  逝者如斯夫,母亲谢世三十多年。我也即将退休,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尴尬的年龄段。我想,退休后我会很充实,因为有母亲遗传的家风,那将是我灵魂最好的陪伴。
  从童蒙至年老,一生一世。

 

(作者及工作单位:洪顺兴,南安市侨史学会秘书长)


【责任编辑: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