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幅对联里的家风故事
来源:南安市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2018-04-09 16:56

我的娘家在溪美街道镇山村14组,按照宗族分支划分,我们家所在的角落叫“中块厝”,用闽南话讲就是位于中间的房屋。我家的房子坐落在“中块厝”角落中地势最高的地方,是一座有着红墙黑瓦和燕尾脊的典型“闽南古厝”。在我家古厝厅堂,有一幅对联,上联是“鸿雁传喜讯难忘燕翼德”,下联是“世水流徽音永记贻谋恩”,镌刻在古厝的厅堂,显得十分庄重而深远。

相传,我家的这座古厝是镇山村为数不多的“闽南古厝”之一,而且建设的年份算是比较早的,是全村最早使用圆柱建造的古厝。当初建筑这座古厝时,我的爷爷和父亲、叔伯他们经济并不宽裕,但是由于迫切需要解决住房问题,还是要想法设法四处筹集资金,这当中也向不少亲戚开口借钱,但是那个时候大家经济条件也都不好,东拼西凑只能借到一点点钱,远看着动工的日子越来越近了,提供建筑材料的商户也一次次催讨钱款,那时候长辈们一方面起早摸黑地干活,另一方面为了建房资金愁得火烧眉毛。后来,正当大家都愁眉不展之时,喜讯传来,我爷爷远在印尼的姐姐辗转得知我们建房缺钱,就叫她一位名叫“世水”的儿子伸出了援手,慷慨地资助了一大笔钱,当印尼的汇款通过邮局传递到我们家时,大家都欣喜地感叹道:真是“千里传佳音”、“远水济近渴”。在“世水”表叔的帮助下,房子得以顺利建成。那时候,为了表达对“世水”表叔慷慨解囊的感谢,铭记这段历史,爷爷创作了这幅对联,镌刻在古大厝厅堂正中间两侧的石壁上。其中,上、下联开头的“鸿雁”、“世水”分别取自“世水”表叔及其父亲的名字。那一年,我大伯的小儿子刚出生,起名的时候,爷爷看了看这幅对联,“世水流徽音永记贻谋恩,鸿雁传喜讯难忘燕翼德”,一番思索之后,就将我的这位堂哥取名“恩德”,如今“恩德”堂哥已经38岁了。

在我念书识字之后,对“恩德”堂哥的名字出现在对联上感到十分好奇,我曾经问过爷爷,这幅对联的意思。爷爷告诉我,这幅对联是教育大家做人要懂得感恩,既要感谢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,还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,做人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。爷爷是这样教育我们的,自己也是这样做的,他常说“诗书不可不读,礼义不可不知”。他本人对上十分孝顺父母,对下格外注重对儿孙的教育,对外与宗亲敦睦和善,他的为人得到了“中块厝”所有人的尊崇。在他的谆谆教诲下,我们家族在这座古厝出生的兄弟姐妹都养成一种与人和善、心怀感恩的虔诚,大家认真对待工作和生活,懂得感恩、舍得付出,也接受生活的回馈。

多年以后,在我读书学习生涯以及毕业参加工作后的一些经历,使我对这幅对联的寓意和爷爷的教诲有更深刻的体会。对联中的“永记贻谋恩”“难忘燕翼德”出自《诗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的“诒厥孙谋,以燕翼子。”人们用“贻谋”指代父祖对子孙的训诲,并散见于一些古诗文当中,例如晋代陆机的《吊魏武帝文》中“观其所以顾命冢嗣,贻谋四子,经国之略既远,隆家之训亦弘。”宋代苏轼的《韩维祖保枢鲁国公制》中“上以报贻谋之德,下以励移孝之诚。”以及秋瑾的《失题》诗:“膝下贻谋晚,堂前慰藉先。”讲的都是不同时代的祖辈对子孙的训诲。
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幅对联就是“厅堂悬挂家训”典型范例,它不仅记载着祖父辈自强不息、艰苦创业的经历,同时也传承着美好的家风故事,诠释着我家的家风家教传统,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些后辈们要牢记做人道理,维系恩情,敬畏心中的道德律。这幅对联书写着这座古厝的历史渊源,也寓意着对我们家族所有人的希翼,它像家训一样训诫着在这座古厝生活的我的父亲叔伯们,也必将垂饬从这座古厝中走出去的后辈们。

 

(作者及工作单位:洪蕊蕊,南安市水头镇锦龙小学)


【责任编辑: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