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闽记忆丨厦门“五通”之名的来源
来源: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2021-08-10 17:18

在王振忠教授的新书《山里山外》中读到《五猖》一文,当即明白了厦门“五通”之名的来源。

厦门鹭客社曾刊文《文物风流七百载》介绍,五通在厦门本岛东北端,其名来源于当地供奉五通神的小庙。

何为五通神?有说是一伙专事奸恶的凶神、淫神,民间畏而敬之为神,“设五人冠服如王者,夫人为后妃饰”。祭祀时,让观音、城隍、土地陪祀。鲁迅在《五猖会》中描写的五猖神就是此神。也有说是同安五显宫所供奉的五显财神,名为显聪、显明、显正、显直、显德的五位正神。

另外还有一种说法,五通神也就是“五路神”,别称“路头神”“行神”。厦门方言“路头”即为“码头”“渡口”。到渡口祭拜“路头神”,不管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哪路行走,“出门五路皆得财也”,这正应了古语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”。五通庙早已毁弃,神像无从得见,究竟祭奉的是哪路神仙,也只好由人猜测了。

本文开头提到的王振忠教授的文章,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。据他引明弘治《徽州府志》记载,唐朝光启二年(886年),徽州婺源有位叫王喻的人,某天晚上,他家园中忽然红光烛天,不一会儿就见五位神人自天而降,从其前呼后拥的架势来看,俨然是王侯的排场。神人坐定之后,对王喻说:“吾当庙食此方,福佑斯民。”说罢升天而去。于是,王喻就以其宅立庙,从此凡有祈祷,所求必应。

此一情况传到朝中,官方遂多次褒封该庙。北宋大观三年(1109年),官府赐其庙额曰“灵顺”;宣和五年(1123年),将庙中所祀的五位神人,敕封为通贶(音kua?ng)侯、通祐侯、通泽侯、通惠侯、通济侯,合称“五通”。南宋淳熙元年(1174年),改封五通神的侯爵为公,曰显应公、显济公、显祐公、显灵公、显宁公,合称“五显”。厦门同安的五显镇之名,应与此密切相关。

由于婺源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,商业早兴,五通和五显在崇拜上逐渐形成了近于契约签订的特殊法式——许多当事人经由入梦、魂游或对答等方式,直接与五通神商谈并确认契约内容,立下约定。正因如此,五通和五显与民间传说中的财神接上了关系。王振忠教授认为,婺源是传统时代徽州木业经营最发达的地区,五通神出现于此,并随着经商者的流动而传播于四面八方,并非偶然的巧合。

那么,这一婺源民间信仰又是怎么传入厦门的呢?有人推测,或许与祖籍婺源的朱熹曾任同安主簿有关。但我有充分的论据驳倒此说:绍兴二十年(1150年)春,时年二十一岁的科场新宠朱熹首次回婺源祭祖,拜会了族中长老,写下了《祭远祖墓文》等。当时,县城五通庙香火旺盛,相传极为灵验。邑人出门,必带上香纸入庙祈求平安;士人到达婺源,也必以名纸入庙,自称“门生”,叩拜以求吉祥。

朱熹初来乍到,邻里族戚出于好意,也劝他前往拜谒,不料却遭其断然拒绝。当晚,族人宴请朱熹,因酒水受了污染,饭后闹起肚子;翌日,又在阶旁险遭蛇咬……接连的意外,让大家都觉得这是来自神明的警告,于是苦口婆心再度规劝,血气方刚的朱熹决然道:我现在身处的地方离祖墓很近,如果真因自己拒绝拜谒五通庙而遭祸害,请将自己埋葬在祖墓旁边,正好正好!

朱熹虽然极重乡情,但他对五通神的态度如此,肯定不会将此民间信仰引入同安、引入厦门。那么,请神者是谁呢?我查阅了大量资料,没有结果,不像五通近旁的何厝妈祖庙顺济宫,明确是福建莆田人黄公度修建的。问题摆上桌面,留待有缘人解答吧。(何况)

【责任编辑: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