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村油溪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2021-08-18 08:21

油溪的溪里流淌的当然不是油,溪里的水却绿得“流油”,四周的山更是青得亲切、青得养眼、青得神清气爽。

福建省光泽县油溪村离城不远,离我家更近,性喜幽居清静的我,早晚经常散步而至。“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”我仿佛徜徉在陶渊明的诗境里。

油溪人或许尚未富得“流油”,但是气派明亮的小楼,停在门前的小汽车,让我相信,他们的生活已经小康。

不清楚油溪是否与油有关,“油”与“有”谐音,闽北人逢年过节走亲戚有送油风俗,“送油”即“送有”,富有的有。

村口有座五墩四孔木石结构的古廊桥——承安桥,建于明朝万历年间,保存完好。桥头还有几棵树龄高于桥龄的参天大樟树,护佑着村庄。

承桥于安,是油溪祖先的美好愿望。

有了这古树、这古桥,油溪便无愧于古村落。古人建桥不只为了过河方便,还有其他用途——表演。表演什么呢?灯舞!廊桥遮风挡雨,具备舞台功能,简朴却极具特色和诗意,哪个舞台下面有潺潺流水?

茶灯舞是当地特色歌舞表演,和承安桥历史一样悠久。表演时,演员通过唱、舞、道白等方式,生动再现茶农劳动情景。油溪村茶灯舞表演形式别具一格,独唱、对唱、合唱采用赣剧曲调,甜美动听欢快优美,穿插念白混用江西话、本地方言和普通话,风趣幽默却不失哲理。

承安桥承载歌舞表演的同时,实际承载了乡村的文化和美学功能。

油溪是绿色的,也是红色的,她是闽北革命老区基点村,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。南山,是油溪的源头。当年红军以油溪为基点,在山上展开游击战,播下了红色基因……油溪,绿得清纯动人,红得深沉热烈,绿红交织成旅游特色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。

曾经的油溪,种稻种烟种菜就是不种花种树,种稻种烟种菜可以谋生,种花种树能当饭吃?如今,大片大片的油菜花、荷花、向日葵不仅招蜂引蝶,更引来如织游客。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诗和远方并不远。

菊,可以用眼“采”不可以用手采,东篱却任你流连,古色古香的东篱园建在一溪之隔的花田对面,那架硕大的水车是它的“门童”,欸乃欸乃地说着“欢迎欢迎热烈欢迎”。油菜花和向日葵盛开时节,那可真是满村尽带黄金甲,冲天香阵透油溪。

如今,油溪的游客越来越多,承安客栈就有了生意,特色小吃也有了市场,这些难道不是种花“种”出来的?花儿不仅招蜂引蝶,还招财进宝。

树种的是铁树和三角梅,村集体出资引进的优良品种。有人会问,三角梅是树吗?当然是树,开花的小树。村干部发动村民,将废旧烤烟楼和房前屋后空地,种上铁树和三角梅。还聘请专业人员,进行技术指导试植,绿植管护由村民承担,树苗成熟时,由花圃公司按市场价收购。

种树种花,中看又中“用”,何乐而不为?

花草树木,桥梁建筑,好似人的眉毛和眼睛,既有用又美观。美学功能就是文化功能。文化不是万能的,但没有文化是万万不能的,振兴乡村更是如此。振兴乡村需要独到的乡村美学。

油溪的乡村美学属性,没有局限在种树种花上,也没有停留在修旧如旧上,而是结合红色文化、传统文化、生态文化,通过举办汉服、小吃等文化节,拓展美学范畴。前不久,村里举办了植染大地艺术周,邀请艺术家们进驻油溪,用植物染面料装扮廊桥、簇拥古树、覆盖大地,完美融合自然山川风貌。

水美工程让油溪锦上添花,两岸枕着田野花海的两条环形步道,给溪流镶上两道金边,真是“莽原缠玉带,田野织彩绸”。

油溪不仅留住了青山绿水,更留住了乡愁。

油溪有我一位好友,是个孝子,父亲早逝,前些年母亲瘫痪,生活不能自理,他床前床后照顾。其间,他靠种烟种稻维持生计,非常辛苦。给母亲养老送终之后,他远走打工。

朋友走后不久,油溪开始建设美丽乡村,他原来种烟种稻的田种上了荷花、油菜花、向日葵。沧海早已桑田,桑田成花田,却是朋友想不到的。

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,朋友的乡愁越来越浓。早年,他也曾外出打工,也思念家乡,但主要是对父母的思念,如今父母不在了,完全是对家乡的思念。我劝他,既然这样,那就回来吧。他说,我肯定会回来,参与到建设美丽家乡的队伍中。

油溪对面是高速公路,通向外面的世界,有村人说“外面的世界很精彩,里面的世界更美丽”。也许走出去再回来,会明白更多吧!(作者单位:光泽县纪委监委)

【责任编辑: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