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诚信涵养科技创新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2021-09-01 15:32

人无信不立,业无信不兴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:“加强科研诚信建设,弘扬科学精神,营造良好创新生态”,“以‘十年磨一剑’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”。

科技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,是发展形势所需、大势所趋。科研诚信则是科技创新的基石,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重要基础。正所谓没有好的土壤,就不会长出好的庄稼;中国的科研水平怎么样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科研环境。近年来,学术造假事件屡见报端,比如博士研究生不知知网为何物,不同高校两篇硕士论文雷同,小学生研究结直肠癌获全国奖……学术不端问题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,必须大力倡导学术诚信,净化学术环境,确保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现。

学术不端突出表现在论文抄袭、学术造假、侵占他人成果、伪造学术身份、骗取科研补贴等等,对国家科学创新和科技进步危害很大。以论文抄袭、学术造假为例,科技发展靠人才,高端人才靠教育,而毕业论文本身既是高校毕业生科学、文化的原创成果,也是遴选人才、进一步充实科研队伍的重要手段。论文抄袭、代写一旦成风,高校学生失去的不仅是对待学术严肃态度,对科学规律的钻研、创新精神,最终影响的是科研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。

科研项目、科研成果造假,更是直接影响国家科研资源的配置。一些造假的学术项目表面数据光鲜,浑水摸鱼,侵占掉真正需要支持的项目资源,如不加遏制,将很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,使科研资源错配,造成浪费。正因如此,在国家“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”的关键时期,学术诚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。

学术诚信是道德自律的基本要求。诚者在己、在内,坦荡磊落,真诚无伪;信者对人、在外,言必信,行必果。韩非子云:“内外相应,言行相称”。学术诚信要求做学问者胸怀赤子之心,对科学真理以诚,孜孜不倦,执着追寻,求真去伪;对名利以信,不沽名钓誉,更不能欺世盗名。在新中国科学史上,从钱学森、邓稼先到黄大年、南仁东等等,这些德才兼备的科学家们淡泊名利、潜心钻研,其科研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也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。

学术诚信受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。在我国新颁布的《民法典》中,诚信是基本原则之一。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立法起步晚,导致过去一段时间盗版、抄袭屡见不鲜,违法者即使被抓,惩处力度有限,违法成本较低,而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。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,学术不端不再是无关痛痒的个人行为,将要受法律的严格约束。

营造良好学术环境,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。实现国家“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”的科技发展目标,倡导学术诚信、净化学术环境任重道远,需要高校、研究机构、政府有关部门等多方共同发力,并持之以恒。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完善立法、严格执法等制度层面从严管理,提高学术不端的违法成本。建立学术诚信黑名单,纳入个人征信体系;加大管理力度,整顿打着培训幌子有偿代写论文的灰色地带,对“枪手”依法严肃处罚。各级学术机构更要加强学术论文、科研项目、科研成果的审核,对造假行为坚决打击,绝不姑息,净化学术生态,还科学研究一方净土。(赵志鸿)

【责任编辑:】